茶,最初被發現時,是為藥用。后在春秋及西漢初期,為食用目的。至魏晉時期至今為飲用,而飲用階段,最初也是將茶捻碎點茶,至明朝時期,才成為當今流行的散茶形式。
茶在最初醫用時,在較多醫書,都有描述及功效述說。
醫書中的茶
《神農本草經》:“茶為飲,有易思、少墮、輕身、明目”的功效
《神農本草經》
東漢末年,醫圣張仲景《傷寒論》“茶治膿血甚效”,意思為喝茶對于鬧肚子、拉膿、拉血等有明顯的療效。
三國時華佗,《食論》“苦茶久食,益思”,指喝茶能夠振奮精神,提高思考能力。
唐代大醫學家陳藏器《本草拾遺》:“諸藥為各藥之藥,而茶為萬病之藥”。各種草藥都只能治一種病,而茶對于各種病都有好處。
唐代陸羽《茶經》:“茶之為用,味致寒。為飲,最宜精行儉德之人。若熱渴、凝悶、腦悶、止澀、四肢煩、百節不舒,聊四五啜,與醍醐、甘露抗衡也”
《茶經》
明代李時珍《本草綱目》:“味苦、甘、微寒、無毒,主治瘺瘡,利小便,去痰熱,止渴令人少眠,有力悅志,下氣消食!
茶在中醫中的藥性理論
除此以外,中醫的藥性理論,把各種藥的性質都做了歸類。主要分為:四氣(寒、熱、溫、涼),五味(辛、甘、酸、苦、咸) , 升降沉浮,歸經,有毒無毒,配伍等。
中醫養生
中醫認為茶是一種藥,李時珍的《本草綱目》中對茶這樣描述:“苦、甘、微寒、無毒”。中醫理論認為甘味多補,而苦味多瀉。茶既有苦味,也有甘味,好茶大都先苦后甜?辔赌芮鍩、解毒、消暑、消食、去膩、利水、通便、祛痰、祛風等;甜味則能生津、止渴、益氣、益壽等。
茶從四氣上分析,性微寒,具有清熱、解毒、瀉火、涼血、消暑、療瘡的功效。從升降沉浮方面來說,茶既能生。ㄈ珈铒L解表、清利頭目),也能沉降(如下氣、利水、通便)。從歸經上說,茶葉對于人體有多方面的活性,很難用一兩個經絡來概括。
明代李中梓 《 雷公泡制藥性解 》 中稱它:“入心肝脾肺腎五經”。茶歸經遍及五臟,可見治療范圍十分廣泛。茶是無毒的、安全的,適合長服、久服。
僅根據當今科學的角度,更多是建議同學以飲茶的角度品茶。如果茶能從治病及健康角度,對人有幫助,那屬于錦上添花。茶葉有治病等功能,無非是茶葉中的內含物質溶出,而對人有幫助。而茶葉中較多物質是不屬于水溶性的,所以僅從藥用方面,效果不如直接針對問題到醫院做出檢查。
上篇:
下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