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認為,受四時氣候影響,人體的氣血陰陽也會隨之發生變化。春季陽氣始生,氣血漸趨于表,毛孔初開,血氣稍減,所以有“困”的感覺。夏季陽氣流溢,氣血通達于表,毛孔開,汗大泄,所以常有“昏昏欲睡”的感覺。而秋季陽氣始衰,陰氣始生,氣血漸趨于里,但充而不實,所以仍有“乏”的感覺。這就是“春困、秋乏、夏打盹”的原因。
針對這種情況,中醫也制定了相應的養生方法,那就是“春夏養陽,秋冬養陰”。那么在春季具體應該怎樣養生呢?河南省中醫院毛德西教授說,春季養生要順應春天陽氣生發的特點,注意保護陽氣,著眼于一個“生”字。
■精神養生
要力戒暴怒,更忌情懷憂郁,要保持心胸開闊,樂觀向上,保持心境恬靜的好心態。
■飲食養生
春屬木,與肝相應,“養肝之體用酸,舒肝之氣用辛”。春季陽氣初生,宜食辛甘發散之品,清淡可口(如黃豆芽、綠豆芽、柑橘、蔥、蒜、香菜、蜂蜜之類),忌油膩、生冷、粘硬食物,以順應春季陽氣之升暢。還要多吃些新鮮蔬菜,如春筍、菠菜等,以補由于冬季新鮮蔬菜較少,攝入維生素不足的缺憾。
春季是肝旺之時,因時養肝可避免暑期的陰虛。可有目的的根據醫生的推薦選擇一些柔肝養肝、疏肝理氣的草藥和食品,草藥如枸杞、郁金、丹參等,食品可選擇辛溫發散的大棗、豆豉、蔥、香菜、花生等靈活地進行配方選膳。但對于體質過敏,易患花粉過敏、蕁麻疹、皮膚病者,應禁食含異種蛋白的刺激性食物,如羊肉、蟹之類。
■起居養生
春天,人體氣血亦如自然界一樣,需舒展暢達,適宜“夜臥早起,廣步于庭,披發散行”。由于春季循環系統功能加強,各組織器官負荷加重,于是中樞神經系統產生了一種鎮靜、催眠作用,使身體困乏,這種現象俗稱“春困”。要適應這種生理變化,就應當早起,免冠披發,松緩衣帶,舒展形體,多參加室外活動,以汲取大自然的活力,使自己的精神情志與大自然相適應,精力充沛。但年高多病者要根據自己的情況,靈活掌握運動量,要保持在活動后心率最高不超過(180-年齡)為佳。
在衣著上,由于早春氣溫乍暖乍寒,而人體腠理開始變得疏松,御寒能力有所減弱,因此,生活在北方地區的人不宜驟去棉服,年老體弱者換裝尤宜審慎,不可驟減。《千金要方》主張春時衣著宜“下厚上薄”。
■防病保健
春季是各類傳染病的高發期,如流感、流腦、腮腺炎等疾病。為避免春季傳染性疾病的發生,在預防措施中,首先要消滅傳染源。二要常開窗,使室內空氣流通,保持空氣清新,陽光充足。三要加強鍛煉,提高機體的防御能力。此外,注意口鼻保健,阻斷溫邪犯肺之路。在運動上,動作宜舒展,一般可選擇散步、慢跑、春游、放風箏等。
春暖花開已是進補的極佳時節,隨著居民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富裕起來的市民越來越注重強身保健,人們對補品的種類和功能也越來越講究。在走訪中發現,一些歷來歸屬高檔、珍貴的補品,正以平民化的面孔逐漸走進尋常百姓家。但經銷商也告誡廣大市民,春季進補要恰到好處,要因人而異有所選擇,不可亂補、濫補。
在義烏賓王商貿區三街,記者找到了一家鹿產品專營店,據店主李森介紹,該店經營的鹿系列產品包括鹿血酒、鹿茸、鹿肝膠囊等10余種,其原材料全部取自東北大興安嶺放養的梅花鹿、馬鹿。李森說,春季進補不能像秋冬時節那樣以大魚大肉來補充熱量,而是要通過食用有藥效作用的健康滋補食品來進行,但滋補品以保健為主,并不能代替治療藥品,因此用了要有益卻不能傷身,其中補而不燥是很重要的。
據了解,鹿產品一直以來是進補佳品,以鹿茸為例,其主要功效是溫補腎陽、益精養血、強筋壯骨。服用時應注意以口服為好,先將買來的鹿茸研成極細粉末備用,服時每次用0.5~1克,每日兩次,于臨睡前及晨起空腹時溫開水吞服,一般連用5~7天為1料。如感覺尚好,無不良反應,隔1星期后可再服1料。但切忌水煎服,不宜驟然加大劑量,因這樣不僅浪費,而且效果不好。服用鹿產品不可急于求成,藥效緩慢而持久,服用期間切忌吃辛辣動火的食物。另外,感冒發燒及急性病如肝炎、腎炎等患者應慎用。
中醫認為,養生的方法很多,有體育鍛煉、調理精神、食物療法、藥物調養等。食物療法和藥物調養中的“進補”是中醫養生保健的重要方面。而養生進補要講科學,要因人而異有所選擇,只有這樣才能提高機體免疫力,促進身體健康。
上篇:
下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