粥療和以粥助藥在中醫學中由來已久,張仲景《傷寒論》中,用粥的條文共34條,8個方劑,其中用粥助藥力的方有桂枝湯、理中丸、十棗湯和三物白散等。
桂枝湯方云:“……服已須臾,啜熱稀粥一升余,以助藥力。”
桂枝發汗力度不強,故須助以熱粥,充胃氣以達于肺,肺主皮毛,汗所以出,是漬形以為汗。
實踐證明,用桂枝湯方,若不食粥,療效則打折扣。
理中丸方云:“……服湯后,如食頃飲熱粥一升許,微自溫勿發揭衣被。”
理中丸是溫中散寒、益氣健脾之劑,飲熱粥的目的也是助藥力,利用熱粥的散寒養胃之力,以溫養培補中氣。
十棗湯方云:“……得快下利后,糜粥自養。”
服十棗湯后再食熱粥是怕十棗湯損傷正氣,熱粥取其“糜粥自養”之功。
三物白散方云:“……不利,進熱粥一杯;利過不止,進冷粥一杯……”
三物白散為攻逐水飲的溫下之劑,如藥后仍不利,須‘進熱粥一杯’,以助巴豆溫下之藥力。如溫下藥力峻猛‘利太過’傷脾胃,須‘進冷粥一杯’,冷則瀉止。
除此之外,《傷寒論》中白虎湯、白虎加人參湯、竹葉石膏湯及桃花湯,均以粳米輔佐為湯、為粥、為食物,粳米粥帶著藥物入胃腐熟消化,食糜進入小腸消化并分別清濁,精華部分滋養全身,糟粕歸大腸,水液歸于膀胱,藥物作用貫穿整個腸胃消化和水液氣化代謝系統,可治療更深層次的消化系統及臟腑疾病。
如不加粳米,為湯水,大部分湯液入胃中即被氣化入肺,治療作用將有所欠缺。
粳米味甘,為五谷之長,補益中氣、和中養胃、滋補胃津,使白虎湯、白虎加人參湯和竹葉石膏湯中石膏等大寒之品不致傷胃之功用。
桃花湯中用粳米,取粳米之和中養胃、健脾止瀉之功,助赤石脂、干姜以厚腸胃,共達溫中固脫、澀腸止利之效。
清代經方大家柯韻伯言:“甘草、粳米調和于中宮,且能土中瀉火,稼穡作甘,寒劑得之緩其寒,苦劑得之平其苦,使二味為佐,庶大寒大苦之品,無傷損脾胃之慮也。”
應用藥物與米谷煮粥治療疾病,最早見于《史記·扁鵲倉公列傳》中。傳中載:“齊王有疾,醫家淳于意診斷后讓齊王服‘火齊粥’,服后齊王病愈。”
因此,粥被稱為“第一補人之物”。谷物適當配以各種食物或中藥,則為粥療,可養生保健、祛病延年。
但當今,很多醫家在運用仲景以上諸方時,多不重視粥的運用,甚至棄而不用,這不但違背了仲景制方之義,也會影響療效,或出現不良反應。
《傷寒論》及《金匱要略》等著作中,有許多看似平常、極為簡潔的用藥方法,粥療即是一明例。
殊不知,這些藥方和療法,亦是“看似尋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卻艱辛。”愿讀者能細思其中緣由,莫輕忽而等閑視之。
上篇:
下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