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及身體健康,踩在最底下的雙腳,最容易被我們忽視。腳被稱作人的“第二心臟”,它們每天四處奔走,其實是最勞累的部位。腳冰涼、走路腳疼、跟骨骨刺……這些問題你有嗎?5月29日是全國愛足日。專家提醒,愛護足部,就要多關注雙腳的細微改變,預防一些足部常見問題。
A 腳冰冷
“從中醫角度講,很多手腳冰涼是由于氣虛、陽虛體質所致。如果在加強保暖后,手腳仍然感覺寒意,就應該注意是否出現了陽虛體質。”銀川市第一人民醫院中醫科主任賈孟輝介紹,陽氣有溫暖肢體、臟腑的作用,如果陽氣不足,無法運至手腳等肢體軀干的末梢部位,便會出現畏寒、手腳冰涼。“緩解的重要方法就是補陽氣。可在醫生指導下,用中藥來進行調理,冬天也可喝點當歸生姜羊肉湯。”
要注意的是,“糖友”如果長期血糖控制不佳,會導致糖尿病周圍血管病變,出現糖尿病足,早期會出現腳發涼、麻木等癥狀,夜間腿腳怕涼怕冷癥狀更加明顯。
中老年人如果一年四季總感覺腿腳冰涼及酸麻痛,還要提防下肢動脈硬化閉塞癥。下肢動脈硬化閉塞癥是指因動脈硬化導致腿部血管阻塞,血液無法傳到腳部末梢的狀態。初期表現為患肢皮膚蒼白、發涼、麻痹等癥狀。其后,出現間歇性跛行。情況進一步惡化時,可能出現潰瘍,甚至是腳部或下肢組織壞死。
B 大腳骨
35歲的趙女士常年穿高跟鞋,雙腳拇指慢慢凸出了“大疙瘩”。隨著年齡的增長,雙腳越來越不給力,甚至已經發展到足部嚴重變形,只要走一會兒路,腳上的“大疙瘩”和腳底板就疼。就醫后,醫生說她患上了重度拇外翻(俗稱大腳骨),需要經過手術治療。
銀川市中醫醫院骨科主任醫師劉雷介紹,“拇外翻患者女性較多,70%左右的有家族遺傳傾向。部分患者從小就存在拇外翻的問題,但年輕時癥狀并不嚴重,隨著年齡增大病情加重,影響到日常生活。導致拇外翻后天因素是長期穿高跟鞋、尖頭鞋等。痛風、類風濕關節炎等病也可能引起拇外翻。”
拇外翻早期,如果沒有嚴重的畸形和明顯的疼痛,可采取保守治療。“更換寬松舒適支撐力好的鞋子,并輔助腳部按摩等。如果出現明顯的疼痛和畸形,影響正常行走,建議采取手術治療。”
C 腳氣
夏季來臨,氣溫炎熱,不少人開始被腳氣糾纏,出現腳癢、起水泡、脫皮等癥狀,煩不勝煩。
足癬(腳氣)是人群多發常見病,5個成年人中就有1人感染。自治區人民醫院皮膚美容外科張偉醫生介紹,腳氣是真菌感染,很容易傳染,卻不容易根治,治療一般以抗真菌藥物為主。腳氣癥狀消失后,應繼續鞏固一個月到兩個月時間。
防治腳氣,應注意足部的透氣性與舒適性,盡量穿著透氣較好的鞋襪,鞋襪應勤換勤洗。避免與人公用鞋襪,尤其是其他腳氣患者。要保證每天洗一次腳,洗完后一定要擦干。最好不要光腳穿球鞋。
D 跟骨骨刺
跟骨骨刺是老年人的多發病,形成原因是由于趾腱膜在跟骨反復牽拉受傷所致。骨刺本身并不會引起疼痛,但是這種尖銳的骨性突起會摩擦軟組織,形成滑囊,一旦滑囊受涼、勞累,會造成無菌性炎癥形成滑囊炎,引起疼痛。其足跟疼痛的程度與局部炎癥反應的輕重有關,而與骨刺大小無直接關系。
劉雷主任建議,足跟長骨刺的中老年人要注意穿鞋,選擇橡皮底的柔軟鞋子。盡量避免長期站立,長期行走,不時抬高足跟減輕足跟負荷。很多人認為骨刺越磨越好,但實際上恰恰相反,骨刺作為保護性的代償機制,越磨反而病情越重。通常,沒有癥狀的骨刺不用治療,引起癥狀的骨刺首先采取保守治療。
上篇:
下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