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近夏天的第二個節氣“小滿”,這段時間,天氣的特點表現為悶熱、潮濕多雨,讓人不太舒服。
浙江醫院中醫內科主任楊敏春主任醫師提到,最近門診中心煩、胸悶、頭昏、吃不下東西的患者多了起來,皮炎、濕疹等皮膚病發作的也不在少數。“尤其是本來就有心臟基礎疾病的患者,中醫認為‘夏氣通于心’,雖還沒有真正入夏,但現在溫度已經升高,濕度大,容易使人胸悶心煩易怒、坐臥不安,再加上人體代謝加快,血液循環加快、相應心臟負擔也加重了。”
關于上述這些問題,楊敏春主任表示,多雨潮濕導致的濕氣重是非常大的影響因素。因此,這段時節宜把化濕作為養生重點。
那么,如何化濕呢?楊主任分別從外部和內部入手,介紹了以下幾個方面:
首先,是最簡單的一點,從外部環境著手。“空調現在基本都有‘除濕’功能,如果感覺室內比較潮,不妨試試空調除濕,或多或少有些作用。”當然,也有人說既然感覺悶熱,不如直接開冷風。楊主任建議,吹涼空調也不是不行,但不要對著吹,要注意控制時間和溫度,否則容易誘發感冒、頭痛等問題,得不償失。
說完外部環境,再從飲食、運動、作息等方面來說說“內部”調節。
飲食方面,建議吃一些清利濕熱、生津的食物,比如薏米、綠豆、冬瓜、絲瓜等,還可以適當吃點帶苦味的食物,比如苦瓜、苦菜等。“值得注意的是,這個季節楊梅、荔枝等水果上市,雖然好吃,但大多是濕熱、上火的,因此也要控制好量,不要多吃。”另外,楊主任推薦了一款解暑飲品——紫蘇飲。“紫蘇氣味清香,有發散的作用,用它泡水喝,既能解暑,又有助于祛濕氣。可以將紫蘇葉和陳皮按三比一的比例配比,并切上兩三片鮮生姜,入水同煮,煮沸后略微放涼即可飲用。”
運動方面,雖然排汗也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化濕,但中醫認為“汗為心之液”,大汗傷身,不宜劇烈運動。根據身體情況,選擇快步走、慢跑、登高、打太極拳等使身體微微發汗的運動為宜。
作息方面,人體要順應夏季陽長陰消的規律,適當地晚睡早起。當然,這個“晚”也不是說可以熬夜到凌晨的意思,最好不要超過晚上11點。白天可適當增加午睡時間,以保持精力充沛。
另外,楊主任非常推薦在夏天泡泡腳,她自己也有泡腳的習慣。“俗話說‘春天洗腳,升陽固托;夏天洗腳,濕邪乃除;秋天洗腳,肺腑潤育;冬天洗腳,丹田和暖。’和運動的主動發汗不同,泡腳是被動發汗,但也有一定的祛濕作用。”
上篇:
下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