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雪節氣,雨化為雪,氣溫開始降到零度以下。
此時要注意防寒進補,來年身體才能健康無憂。
吃好三樣
1、吃紅肉
冬季陽氣潛藏,氣血不足,最佳的補品是紅肉,也就是瘦肉。
羊肉、牛肉、豬肉,都是很好的選擇。
紅肉是人體所需蛋白質,鐵、鋅和維生素B12的重要來源。
含有豐富的血紅蛋白,能直接補充氣血,比吃紅糖紅棗都管用。
能促進血液循環和新陳代謝,幫助人體抵御寒冷。
另一方面,瘦肉脂肪含量較低,比吃肥肉有益身體健康。
2、吃堅果
冬天人體能量消耗較大,需要補充優質油脂,堅果是最佳選擇。
核桃味甘、性溫,有補腎安神、潤腸通便的作用。
富含人體營養必需的磷脂,能增強大腦功能。
花生物美價廉,有著“長生果”的美譽。
中醫認為,花生性平,味甘,入脾、肺經。
空腹吃花生,對胃黏膜有保護作用。
3、吃紅薯
《本草綱目》中說“甘薯補虛,健脾開胃,強腎陰。”
冬天吃塊烤紅薯,不僅味道香甜,還能溫暖雙手。
紅薯能和血補中,益氣生津,寬腸胃,通便秘。
含有大量的鉀元素,對于心腦血管病患者很有好處。
紅薯中的糖蛋白,還能提高人體的抵抗力。
注意不宜多吃,紅薯不易消化,吃多了會脹氣。
烤紅薯、蒸紅薯、紅薯粥都是不錯的選擇。
但是因為糖分過高,糖尿病患者不要食用。
喝好三樣
1、鯽魚湯
《本草綱目》中記載:“鯽魚性溫,味甘;
健脾利濕、和中開胃、活血通絡、溫中下氣。”
鯽魚所含的蛋白質優質、齊全、易于消化吸收,常食可增強抗病能力。
非常適合脾腎陽虛的人,有助于溫補腎陽、強壯體質。
民間自古有“冬鯽夏鲇”的說法,冬天正值鯽魚產卵期。
此時鯽魚肉肥籽多,具有較強的滋補作用。
吃鯽魚時,煮湯營養效果最佳,若經煎炸則會大打折扣。
2、山藥粥
山藥是冬季不可多得的養腎美食。
它的粘液具有滋陰補腎、固攝津液的作用。
常吃山藥,能夠預防心腦血管疾病,并兼有美容養顏的功效。
山藥加上大米煮成粥,用豆漿代替水來熬制。
是宋美齡最愛的養生粥,一喝就胃口大開,活到喝到106歲。
尤其是冬天,降火潤燥、滋陰補腎,女同胞一定要嘗一嘗。
3、醪糟蛋
小雪節氣,天氣寒冷,吃得多、動得少。
很容易出現消化不良,胃口欠佳的情況。
醪糟就是酒釀,由大米發酵而成。
清代醫家王士雄在《隨息居飲食譜》中記載 “酒釀甘溫,補氣,養血,助運化。”
指的便是醪糟有暖胃驅寒,消食開胃之效。
營養成分易吸收,是中老年人、孕產婦和身體虛弱者補氣養血之佳品。
畏寒怕冷的人、腰膝酸軟的人,可以試試用醪糟沖雞蛋,再加兩粒沙棘或枸杞。
一碗下肚,胃口大開,溫暖由內而外。
做好三樣
1、叩齒
小雪時,已呈初冬景象,而寒與腎相應,冬日最易耗傷腎的陽氣。
此時的保養宜以抗寒為中心,重在養陽補腎。
腎陽虛的癥狀表現:夜尿增多、腰膝酸冷;
脾陽虛的癥狀表現:大便溏薄、食少便溏、胃脘冷痛。
中醫認為,腎主骨,齒為骨之余。
腎氣足,牙齒才能健康,否則就會牙疼脫落。
用舌尖頂住上顎,同時輕叩牙齒,重復做50次以上。
叩齒時,口腔內會分泌大量津液。
津液為腎精所化,一定要吞咽下去。
有滋養腎中精氣的作用,對身體大有好處。
2、搓臉
《黃帝內經》中寫道“冬傷于寒,春必病溫。”
冬天受寒,也許不會馬上發作,等到來年春天時,才會患發熱類疾病。
小雪節氣寒潮來襲,尤其要注意保護頭面部,避免冷風刺激。
雙手掌心搓熱,兩手從面部中間輕柔向上。
到前額分開向兩側擦下,一上一下為一次。
如此,搓手反復“干洗臉”三次。
可以調動全身神經系統,有助于抵御冷風的刺激;
刺激手心中的勞宮穴,能夠通經活絡、祛風止痛,還能保護心臟。
3、揉腹
《黃帝內經》中記載:“腹部按揉,養生一訣。”
中醫認為,腹部為“五臟六腑之宮城,陰陽氣血之發源”。
經常按摩能幫助陽氣恢復,鍛煉脾胃功能。
有助于消除便秘,加快腹部脂肪的消耗。
按揉前應洗清雙手、排空小便。
仰臥在床上,雙膝屈曲,全身放松。
圍繞神闕穴(肚臍中央),兩手疊放在一起,轉圈揉動。
轉圈的范圍由內而外,從肚臍周圍逐漸向外延伸。
便秘時,按照順時針方向揉;腹瀉時,按照逆時針方向揉。
正常情況下,順時針、逆時針各揉50次。
按揉時,用力要適度,持之以恒,一定會收到明顯的保健效果。
上篇:
下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