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語“過猶不及”出自《論語·先進》。子貢問:“師與商也孰賢?”子曰:“師也過,商也不及。”曰:“然則師愈與?”子曰:“過猶不及。”形容做事過了頭,就像沒做一樣,甚至比沒做還可怕。
中醫中的致中和
此成語體現了儒家的“中庸之道”,與道家的“物極必反”“執中”有相同的意思,成為中醫學“致中和”的理論基礎,是中國人民經過兩千多年以來積累的與各種疾病做斗爭經驗的哲學總結。
中醫的最高境界就是致中和。中和是世界萬物存在的理想狀態。通過各種方法達到這一理想狀態就是致中和。中醫學所闡明的“陰陽和合”“陰平陽秘”生理機制正是儒家致中和思想的最佳體現。“致中和”通俗地說就是維持平衡。任何疾病的產生都是機體動態平衡被打破的結果,而中醫治療疾病就是通過各種辦法,使機體回復到平衡的狀態,這也是很多人所說的調理。
中醫治病八法的汗、吐、下、和、溫、清、消、補,都是“致中和”必要的方法,正所謂“寒者熱之,熱者寒之,虛者補之,實者瀉之。散者收之,抑者散之,燥者潤之,急者緩之……”就是為了使矛盾的任何一方不能太過,太過就要破壞平衡。
過猶不及 物極必反
中醫治病是如此,在中醫養生保健上也是如此。中醫有“五勞所傷”的理論,即“久視傷血,久臥傷氣,久坐傷肉,久立傷骨,久行傷筋”。看久了、睡久了、坐久了、站久了、走久了,都是傷害身體的。
日常運動中有過猶不及的例子。我們很多人知道運動的好處,卻不知道過度運動會對身體造成傷害。比如行走,一些人每天連續走上萬步甚至幾萬步,不知不覺中,膝關節就磨損了;有的人每天用很多時間爬山、登樓梯健身,卻不知道半月板慢慢損壞了。這些都是過猶不及的例子。
日常飲食也有很多過猶不及的例子。很多人聽別人說哪樣食品好、哪樣飲料好,就使勁吃、使勁喝,以為多多益善,其實又錯了。再好的飲食天天吃,也會因飲食單一導致營養失衡,產生疾病。所以正確的飲食方法是,有益人體的飲食稍微加重食用比例就可以了,要保證粗細搭配,主副搭配,還要飲食多樣化,換著品種吃,換著花樣吃。這才是均衡飲食、促進健康的好方法。
很多人喜歡喝酒。酒不僅是一種特殊飲料,它也是一味中藥,可以入十二經,起溫脾胃、破癥結、助藥力、通血脈的作用。少量飲酒,能駐顏色、通血脈、除風濕痹痛。但是若每天狂飲,不加節制,也可致人傷神損壽、耗血亡精、生疾動火、視力減退、智力遲鈍、記憶力衰退甚至暴斃。有些人聽說葡萄酒可以軟化血管,延年益壽,就像喝白開水一樣,最后一樣會酒精中毒。
在進補過程中也有過猶不及的例子。就拿人參進補來說,如果適量,可以達到滋補作用,但如果過量,或者本來就是陰虛陽亢體質,再以人參進補,不但達不到滋補作用,反而會適得其反,使病情加重。
記住“過猶不及”給我們的啟示:做任何事,堅持“致中和”的原則,保持身體處于動態平衡狀態,是身體健康的第一保證。
上篇:
下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