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謂時差治療法就是利用人體生理、病理活動節律制定的一種不用任何藥物、針刺等,僅僅通過改變作息、進餐時間來調整人體節律從而愈病的方法。
中醫強調天人合一,認為人體的健康與大自然息息相關,在此基礎上,李濟仁教授提出了"時差療法",即利用人體生理、病理活動節律,通過改變作息、進餐時間來調整人體節律,達到治病的目的。在臨床上,他將這種方法運用于減肥、失眠、預防心腦血管病變發作、消化道潰瘍等多種疾病,都收到了很好的療效。
1.利用時差療法減肥
李濟仁教授認為,吃飯時間的選擇對體重的影響,甚至比人體攝入熱量的數量及質量還重要。因此,調節吃飯時間,對減肥是極有幫助的。
由于人體生理活動節律是早晨強于下午,下午又比晚上強,人體的新陳代謝峰值時間在上午7時至中午12時。因此,肥胖者將進餐時間避開新陳代謝高峰就能達到減肥的效果。具體方法為:早晨可在5~6時左右吃早餐,午飯可推遲到下午1~2時左右,晚飯可在傍晚5~6時。將吃飯時間提前或推遲,可在進食量減少的同時,降低人體對食物的吸收與利用,達到減肥的目的。
2.時差療法治失眠
失眠是人體睡眠節律周期的紊亂,通常失眠患者為使自己有更多的入睡機會,常常提前睡臥,以求延長睡眠時間,但往往事與愿違,越早就寢越難以入眠,并且心煩不安、思慮焦躁等。根據人體生物節律,時差睡眠療法有利于失眠患者入睡,方法為:將就寢時間比平時向后順延2~3小時。
3.利用時差療法預防心血管病發作
心血管病變多在夜間發作,如心肌梗死、腦血栓形成等。研究發現,晚餐進食量過多、油膩物過重是本病誘發因素之一。針對這種情況,晚餐時間提前在下午4~5時進食,結合量少、油膩物少,可預防或減少心腦血管病變發作。
上篇:
下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