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唐乃至以后,中醫養生理論與養生方法仍在不斷豐富和充實,但其基本框架卻是始終以《黃帝內經》為準繩。
1、養生藥物的豐富
東漢《神農本草經》記載了120余種具有延年或輕身益氣作用的藥物,如人參、白術、黃民、二冬、枸杞等,大大豐富了養生藥物。
2、稟賦論
東漢王充在《論衡》中,論及生死壽夭、延年之道者近二十篇,明確指出壽命與人的稟賦相關,如《論衡?氣壽》指出“夫稟氣渥則體強,體強則其命長;氣薄則其體弱,體弱則命短”。
3、導引水發展
在先秦及漢代,導引術也得到了進一步的發展,漢代醫家張仲景將吐納導引列為治病之法,他在《金既要略》中指出:“四肢才覺重滯,即導引吐納…勿令九轉閉塞到漢末,華倫繼承前人的理論和實踐創編“五禽戲”,使導引術得到新的發展。另外,達摩《易筋經》原為佛門養生健身功法,后傳于世,成為中醫養生中的健身術之一。
4、佛、道養生盛行
西漢初期,統治階級很重視清靜無為的黃老哲學,即指托名黃帝,淵源于老子的新道家學派,這時的道家思想,已經將陰陽和儒、墨、法等各家思想批判地吸收進來。道教所行養生之術很多,如外丹、內丹、服氣、胎息、吐納、服餌、辟谷、存思、導引、行蹻、動功等,這是將古代所流行的養生之術,皆吸取進來,加以發揮。此期道家養生名作有魏伯陽的《周易參同契》、葛洪的《抱樸子》以及陶弘景的《養性延命錄》(現存最早的養生專著)等。
5、神仙之說及其批判
佛、道二教盛行,人們崇信神仙,崇尚金石丹藥之術,養生著作中存在較多神仙迷信之說,而以中醫理論為指導的辯證養生方法則明確反對這種說法。如描康在《養生論》中指出,神仙不可學,主張從日常生活人手進行養生,諸如棄厚味、飲清泉、浴陽光、節色欲、進補藥等;他還注意到環境和飲食習慣對壽命的影響,“關中土地,俗好儉音,廚膳肴益蓋不過殖醬而已,其人少病;江南嶺表,其處繞足,海陸鮭肴無所不備,土俗多疾而人早夭。”另有《顏氏家訓?養生篇》訓誡后人不要學神仙,而需“愛養神明,調護氣息,使節起臥,均適寒溫,禁忌食飲,將餌藥物,便可遂其所稟,不為夭折”。
6、養生大家孫思邈
唐代醫家孫思邈,對中醫養生做出了巨大的貢獻。其作《千金要方》第二十六卷食治、第二十七卷養性以及《千金翼方》第十二卷、十三卷、十四卷、十五卷中所記載的有養生保健的二十一論、四十二法、二百二十七方,充分體現了這一時期養生學發展的水平。
上篇:
下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