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養生數千年的發展演生了眾多的流派,流派之間各有其側重的學術思想。各種流派大致可以分為四類。
1.動形學派
動形學派主張用適度的運動來舒展形體,活動筋骨肌肉,從而達到養生、保全生命的目的。動形養生的觀點最早見于《子華子》、《呂氏春秋》二書,《呂氏春秋?盡數》有“流水不腐,戶樞不蠹,動也。形氣亦然,形不動則精不流,精不流則氣郁……”指出人體氣血津液只有運行通暢,其生理機能才能正常,人類才能健康長壽,盡得天年。《黃帝內經》很好地汲取了這一觀點,并進行了創造性的、較為全面的闡述,指出了動形養生能疏暢氣血、和調五臟、通達六脆、舒緩筋骨、調節精神。《內經》還提出了;“導引”“按蹻”的具體動形的養生方法。繼之,歷代許多醫家對此進行了養生方法上的探索,如華佗模仿虎、鹿、熊、猿、鳥五種動物的動作姿勢創“五禽戲、動形養生的理論和方法,從古至今被人們廣泛重視,如各種健身操等,無疑是人們對這一理論反躬踐履的具體體現。
2.靜神學派
靜神學派主張養生以靜養精神為主。最早提出靜養精神的是道家始祖老子,如《老子》中提到“至虛極,守靜篤”,“清靜為天下正”的思想。莊子進一步發揮了老子的“靜養“思想,如《莊子》言“夫恬淡寂寞,虛無無力,此天地之本而道德之質也……平易恬淡,則憂患不能人,邪氣不能侵襲,故德全而神不匱。……淡而無為,動而無行,此養生之道也。”《黃帝內經?素問》則指出“恬淡虛無,真氣從之,精神內守,病安從來?是以志閉而少欲,心安而不懼。”聚精可以全神,靜神可以使真氣內守,魂魄不散,悔怒不起,五臟平。精神的靜躁,與人體氣、血、神的盛衰及人壽命長短密切相關。神靜則氣、血、神充盛,人體健康長壽;神躁則氣、血、神衰敗,人體體弱短壽。另外,佛教坐禪養生方法也是以靜神為主。
3.調氣學派
調氣學派主張調養內氣,使之聚而不散,以保持人體的健康長壽。最早認為氣的重要,并倡導調氣可以養生的是春秋戰國時期的管仲。他主張調養內氣,使之聚則精不散。如《管子》云:“精也者,氣之精者也。氣道乃生,生乃思,思乃知,知乃止也。”《黃帝內經》廣泛地論述了氣的作用,氣和人體生、長、壯、老、巳的關系。主張調攝真氣,卻病延年如《素問》舊:“真氣者,所受于天,與谷氣并行而充身也。”《靈樞?天年》還指出了臟腑之氣的盛衰直接關系到人體的生命的強弱壽夭。唐?孫思邈在《千金方》中對闊氣進行了專篇論述,引用彭祖之語“行氣不已,亦可得長年”來說明調氣可以延年,并記載了彭祖的“和神導氣之法”。在具體的調氣方法上,孫思邈汲取前人的經驗,并在實踐中探索出很多好的調氣方法,如“吐納”、“省言語,和七情”、“慎起居,順四時,適勞逸”等。
4.固精學派
固精學派認為人體養生要節欲保精,另有節制性生活,保護陰精,方能益壽延年。早在《左氏春秋》中記載了秦伯給晉景公診病,認為景公之病是“近女生”,并告誡景公女色應“節之”。《黃帝內經》首創“節欲保精”之說,并對保精益壽延年的原理進行了論述,指出了精是構成人體和維持人體生命活動的基本物質,精的盛衰直接關系到人體的生、長、壯、老、巳。歷代醫家對“節欲保精”說無不奉行,如葛洪《抱樸子?內篇》云:“欲求神仙,唯當得其至要,至要者,在于保精。”他把保精作為長壽的最重要法則。就保精的方法而言,《黃帝內經》指出要“寡欲”。明代,袁黃在《攝生三要》中對此論述最為詳盡,“聚精之道,一曰寡欲;二曰節勞;三曰息怒;四曰戒酒;五曰慎味”。
總之,養生流派雖多,但是各種流派的思想也是互相融合滲透的,我們應取其所長,系統地指導人們養生,保障人民的健康。
上篇:
下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