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叩齒吞津保健法”是傳統中醫重要養生術之一,可以起到健脾益胃,納氣補腎的效果。中醫將叩齒稱為“叩天鐘”,是古代盛行的一種養生術。古人認為齒健則身健,身健則長壽。民間有諺語形容叩齒的功效:“朝暮叩齒三百六,七老八十牙不落”。
據文獻記載 ,一千四百年前梁武帝時的醫家陶弘景 ,年過八旬 ,齒緊完好,身體健壯 ,他的主要健身方法就是叩齒法 ,他認為“齒為筋骨之余” ,叩齒則會筋骨健壯,精神爽快;唐代大醫學家孫思邈在《千金方》中指出:“每晨起,以一捻鹽納口中,以溫水含揩齒,及叩齒百遍,為之不絕,不過五日,齒即牢密”;宋朝大詩人蘇東坡也有叩齒健身的習慣 ,他曾說:“一過半夜 ,披上上衣面朝東南 ,盤腿而坐 ,叩齒三十六下,當會神清氣爽。”乾隆皇帝是清朝在位最久、壽命最長的皇帝,他的長壽秘訣之一也為“齒宜常叩”。
叩齒吞津要領
準備
盤膝而坐,全身放松,口唇微閉,凝神閉目。
叩齒
所謂的叩齒,說白了就是空口咬牙。先把下頜骨往前移動,讓上下門牙能夠咬住,之后稍微用力叩擊即可。然后記得再把下頜骨收回,讓上下臼齒咬合住,然后上下牙齒有節奏的互相叩擊。
叩齒的力量也不求一律,可根據牙齒的健康程度,量力而行,一般情況下可以分為輕叩、重口叩、輕重交替叩。其中,輕叩適合已經患有牙齒疾病的患者;而牙齒健康的人,則可以采取重叩或輕重交替叩的方式。剛開始時,可輕叩20次左右,隨著鍛煉的不斷進展,可逐漸增加叩齒的次數和力度,一般以36次為宜。
吞津
叩齒后,調息吐納,用舌在口腔內貼著上下牙床、牙面攪動,用力柔和自然,先上后下,先內后外,攪動36次,當感覺有唾液產生并漸漸增多后,以舌尖抵上腭部以聚集唾液,然后分三次徐徐咽下。
叩齒吞津功效
健脾益胃
脾胃為“后天之本”。叩齒健脾胃表現為兩種,一是叩齒能健齒,齒健則食物易被嚼細,胃負減輕,從而養胃;二是脾“在液為涎”與胃相表里,涎為口津是唾液中較輕清稀的部分,有幫助食物消化的功能。叩齒催生唾液,咽之有助于胃“腐熟食物”和脾的“運化、升清”,減輕脾胃負擔,達到健脾胃目的。
納氣補腎
腎為“先天之本”。叩齒健腎的機理有二:一是“齒者,腎之標”,腎中精氣充沛,則牙齒堅固而不易脫落;腎中精氣不足,則牙齒易于松動,甚至脫落。牙齒健否是腎健否的標志之一,叩齒能健齒、充腎精,故可健腎。二是腎“在液為唾”,唾為口津是唾液中較稠厚的部分,叩齒催生唾液,是謂“金津”,又稱“玉液”,“津”通于“精”,為腎精所化,咽而不吐,有滋養腎中精氣的作用,故可健腎。
強骨益腦
腎主骨,“齒為骨之余”。齒與骨同出一源,為腎精所養。叩齒能健腎,充盈腎精,利及骨骼,持恒進行,能致骨堅,故可健骨。“腎生骨髓”,而腦為髓海,腎中精氣充盈,則髓海得養,腦發育健全,就能充分發揮其“精明之府”的功能,故可健腦。
耳聰目明
腎中精氣充盈,髓海得養則耳聰;腎中精氣虛衰,髓海失養則耳鳴甚或耳聾。“腎受五臟六腑之精而藏之”,“五臟六腑之精氣,皆上注于目”,精氣充盈則目能辨五色。叩齒能充盈腎精,故可聰耳明目。
美顏榮發
叩齒可活動面肌,加強面部血液循環,改善面膚的營養,進而美顏。發的生長賴于精血,精血充盈,則發長而光澤;精血虛衰,則發白而脫落。腎藏精,“其華在發”,叩齒可使腎精充盈而榮發。
叩齒對于身體健康有以上這么多的好處,所以大家不要再等了,不論是牙齒健康、還是稍微有些不舒服的朋友,從現在開始,就練習這項運動吧!80歲都能不掉牙齒!
上篇:
下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