拔罐療法是我國最古老的外治療法之一。它是以各種罐為工具,利用燃燒、蒸氣、抽氣等方法,使罐中形成負壓,吸附于人體特定部(穴)位,產生溫熱、負壓等剌激,造成局部充血、瘀血現象,達到扶正祛邪,調整陰陽,防病治病目的的一種外治法。拔罐療法具有歷史悠久、操作簡便、適用廣泛、療效顯著、經濟安全、痛苦少等特點,一直深受廣大群眾和醫務工作者喜愛,是家庭自療的良好療法。
拔罐法分為留罐法、閃罐法、走罐法、刺血拔罐法、針罐法等。
1.留罐法:指在施術部位拔上罐子后留置一定時間,一般留10~15分鐘。
2.閃罐法:用閃火法將罐子吸附后,立即拔下,再用閃火法將罐子吸附,如此反復多次,以皮膚潮紅為度。
3.走罐法:在施術部位和罐口涂抹一層薄薄的凡士林油或其他油類、軟膏等藥物,待火罐吸附皮膚后,一手扶罐底,一手扶罐體,后半邊著力,前半邊略提起,在皮膚上下、左右慢慢移動,到皮膚潮紅或出現瘀血為止。
4.剌血撥罐法:先將選定的穴位或部位消毒后,用三棱針刺破皮膚,然后將火罐用閃火法罩在點刺的穴位或部位上,使之出血。
5.刺罐法:先在選定的穴位或部位,用毫針針刺,待達到一定的刺激量后,繼續留針,并以針刺部位為中心拔上火罐,留置10~15分鐘后起罐起針。
痰濁阻滯型高血壓:癥見頭暈目眩或頭重如蒙,胸脘痞悶、倦怠嗜臥,肢體沉重,食少多寐,惡心嘔吐,時吐痰涎,大便溏,舌體胖大,舌質淡,苔白厚膩,脈弦滑或緩。
【主穴】曲池、足三里、豐隆、三陰交、陰陵泉。
【配穴】心俞、肝俞、胃俞。
(1)患者首先取仰臥位,用閃火法將罐吸附于曲池、足三里、豐隆、三陰交、陰陵泉上,留罐10~15分鐘。
(2)再取俯臥位,用閃火法將罐吸附于心俞、肝俞、胃俞上,留罐10~15分鐘。
氣滯血瘀型高血壓:癥見頭暈目眩,頭脹,頭痛,痛有定處,急躁心煩,胸悶脅痛,腹痛拒按,面色黧黑,口唇紫黯,肌膚甲錯,或皮膚有瘀點、瘀斑,口渴欲漱而不飲,舌紫黯,或有瘀點、瘀斑,脈弦澀。
【主穴】曲池。
【配穴】足三里、三陰交。
(1)用毫針針刺曲池,留針5分鐘,以針刺部位為中心拔上火罐,留罐10~15分鐘。
(2)再用毫針分別針刺足三里、三陰交,留針5分鐘,以針刺部位為中心拔上火罐,留罐10~15分鐘。
肝火上炎型高血壓:癥見頭暈,頭痛,頭脹,耳鳴,面紅目赤,口苦咽干,脅肋脹痛,煩躁易怒,多動不安,寐少多夢,大便秘結,小便黃赤,舌質紅、苔黃、脈弦有力。
【主穴】督脈的大椎——腰俞。
【配穴】足太陽膀胱經的大杼——白環俞。
(1)患者取俯臥位,充分暴露背部,沿督脈的大椎——腰俞的經脈上涂抹適量的潤滑油,然后將罐拔在背部,沿經脈線路上下來回推拉走罐,直至皮膚潮紅或出現紫紅色瘀血為止。
(2)患者取俯臥位,充分暴露背部,沿足太陽膀胱經的大杼——白環俞的經脈上涂抹適最的潤滑油,然后將罐拔在背部,沿經脈線路上下來回推拉走罐,直至皮膚潮紅或出現紫紅色瘀血為止。
陰虛陽亢型高血壓:癥見頭暈目眩,頭痛,或頭脹,耳鳴,眼花,兩目干澀,顴紅盜汗,五心煩熱,口干,煩躁易怒,失眠多夢,腰膝酸軟,足跟痛,遺精,夜尿頻,舌紅,少苔或無苔,脈弦細數,尺弱明顯。
【主穴】氣海、足三里、風市、心俞、肝俞、胃俞。
【配穴】腎俞、腰俞、命門、志室。
(1)患者取仰臥位,用閃火法將罐吸附于氣海、足三里、風市上,留罐10~15分鐘。
(2)再取俯臥位,用閃火法將罐吸附于心俞、肝俞、胃俞、腎俞、腰俞、命門、志室穴上,留罐10~15分鐘。
注意
1.要根據不同的部位選擇舒適的體位及火罐的大小。
2.操作時要進行嚴格的消毒,以免感染或交叉傳染。
3.皮膚有潰瘍、水腫、過敏、出血傾向者及大血管相應部位不宜拔罐;孕婦腹部及腰骶部不宜拔罐;6歲以下兒童、70歲以上老人禁用。
4.上次拔罐出現的瘀血現象尚未消退之前,不宜在原處拔罐。
5.拔罐時應注意不要使患者受冷、受風,以防感冒。
6.要注意拔罐的手法及時間。
上篇:
下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