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庖丁解牛”的故事對于大家并不陌生,它使我們明白這樣一個道理,只有對于事物有一個正確全面的認識,才能夠真正把握事物、解決問題。養生也不例外,養生的對象是人體,只有對人體的生理結構、生理活動具有全面而深入的認識,能根據人自身的生理特點發展出合適的養生方法,才能真正達到促進健康、延年益壽的目的。中醫養生學認為養生的生理基礎主要有以下兩個方面:
(1)臟腑。
①臟腑的功能。臟腑是人體生命維持延續所必不可少的基礎,認識臟腑及其臟腑之間的關系,對于養生具有積極的指導意義。《素問?五藏別論》中說:“五藏者,藏精氣而不渴也,六腑者,傳化物而不藏”。五臟,即肝、心、脾、肺、腎,它們的主要功能為藏精氣,可以化生精、氣、血液、津液,并儲藏精、神、氣、血液、津液等物質;六腑,即膽、小腸、胃、大腸、膀胱、三焦,它們的功能是傳運水谷,可以容納食物、消化食物、輸送營養、排泄糟粕。因此,在養生時,應注意對臟腑進行調養,例如通過太極拳、五.禽戲等運動養生方法增強臟腑的功能。
②臟腑之間的關系。臟腑之間是相互依賴、相互制約的,例如五臟根據五行相生相克的原理,可以相互推動、相互制約。在六腑中,只有首先經過胃對食物的腐熟,小腸才能對食物進行進一步的分化。五臟與六腑之間也是相互聯系、相互影響的,如脾胃往往不分家,只有脾胃共同發揮作用,才能順利實現對食物的消化、吸收。膀胱只有在腎的作用下,才能把體內多余的水液轉化為尿。由此可見,養生還要注重協調五臟六腑之間的關系,促進臟腑的協調,糾偏榮和。
(2)經絡
經絡指的是經脈、絡脈,它是氣血運行的通道,具有運行氣血、協調陰陽、抵御外邪、反映病癥、傳導感應、調整虛實等功能。如果經絡出現異常,氣血運行就會受阻,陰陽出現失調,外邪也會侵入,這樣人體就容易患病。所以,暢通經絡也是養生的一個重要內容,人們可以通過打通任脈、督脈,運行大小周天以及運動養生等方法,暢通經絡。
上篇:
下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