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發布的《中國居民健康素養調查報告》顯示,我國城鄉居民每100人中不到10人具備健康素養基本知識。生活中很多人一方面養生,一方面卻在不知不覺中損害著健康。如某人下午去健身房剛鍛煉完身體,晚上就喝得鼎銘大醉;一方面吃著人參、鹿茸之類的補藥,另一方面還熬夜加班或泡吧;一方面堅持跑步減胖,另一方面卻仍然每天不離腥葷……
《黃帝內經》指出:“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陰陽,和于術數,食飲有節,起居有常,不妄作勞,故能形與神俱,而盡終其天年,度百歲乃去。”可謂是養生之黃金法則。人體是一個復雜的巨系統,養生學必然是涵蓋營養、生理、心理、遺傳、運動、生態環境、社會、倫理、民俗等多方面知識的綜合性學科。歷史上很多中醫大家,大多長壽,根本原因是諳熟人體生命的客觀規律,并內化為一種自覺遵守的健康生活方式所致。比如國醫師周良春先生的養生粥,那是根據他自己的體質辨證組合的自制飲料,并不是每個人喝了都會有好的養生效果。中醫的優勢在于個性化辨證施治,養生亦是如此,絕無什么靈丹妙藥和捷徑可走,而每個人則可根據不同的體質,遵循規律,即我們老祖宗所謂之“道”,兼顧飲食、運動、心態、生活習慣、環境等因素,堅持立體式、多維度、個性化的健康生活方式,才會達到最佳的養生效果。
上篇:
下篇: